2014/05/17

剪黏藝術欣賞(二) 台北保安宮

在台北市要欣賞剪黏裝飾藝術,大龍峒保安宮是一定不能錯過的重要據點。

大龍峒保安宮原來是地方公廟,但是現代已轉型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於一身的廟宇,特別是古蹟建築與修復更是身受國內外矚目,它是古蹟保存與傳統工藝重現一個非常好的案例。保安宮屋頂上精緻的剪黏裝飾是保安宮所修復的眾多元素之一,無庸置疑絕對是一流的作品。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這些色彩溫潤、靈巧生動,以傳統工藝製作的剪黏裝飾作品,其實背後有一段故事:
保安宮自建廟以來雖經過多次整修增建,但由於建造年代已久,更遭風吹、日曬、蟲噬,嚴重影響建築本體,不復昔日丰采,更有安全之虞。為了維護文化資產,保安宮從1995年起,由廖武治先生主導進行重建以來規模最大的修復工程,並且自行籌措經費,尋找老匠師,用傳統的方式來修復廟宇。同時,為了掌握施工的品質,保安宮還邀請國內學者專家擔任修復的顧問,並先後邀請澳、日等國專家來作修復指導。
以剪黏裝飾的修復而言,保安宮修復剪黏時就捨棄在那個年代一般的廟宇在進行修復時的手法:以彩色玻璃片來代替傳統的磁碗,並且用現代的黏著劑來黏接這些剪黏。保安宮剪黏修復堅持採用「傳統的方式」,用彩色的磁碗,用專門剪碗的剪刀來剪磁碗片,並且用糯米為黏著劑。利用傳統工法製作的剪黏,看起來色澤較為沉穩,而磁碗片也比較不容易脫落。
廖武治先生在"大龍峒保安宮古蹟保存經驗"一文特別指出:『剪黏材料依時間分為四個時期:陶瓷碗時期(清朝)、日本茶碗時期(日治時期至光復初期)、彩色玻璃及壓克力時期(光復初期)、淋湯時期(六十年代以後)。此次修復重新燒製瓷碗(日本茶碗)廿九顏色,顏色樸質溫婉,取代質地脆弱,顏色俗豔之彩色玻璃與壓克力碗片材料。』

廖武治先生在同一篇文章裡也提到保安宮建築物的修復,在「脊飾剪黏及泥塑」方面:『屋頂剪黏俗稱剪花,日治大正六年(1917)重修時,來自廈門的洪坤福與大龍峒本地匠師陳豆生對場競技是保安宮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裝飾藝術之一。民國六十八年(1979)翻修屋頂時將原有剪黏拆除改為玻璃及壓克力,此次修復均以瓷碗片回復舊觀。』
修復工程更於2003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所謂「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為肯定個人、組織或公司於保存與修復五十年以上的私人建築物或建築群的成就而設。

以下就請欣賞保安宮各個建築屋頂精彩的剪黏。


正殿正面屋頂
正殿正面:雙龍寶塔。
此處以風調雨順四大天王為主角,是屋頂剪黏比較少的題材。
寶塔與雙龍的細部圖
正殿兩側一對噴水的鰲魚。傳統的木建築最怕火,因此會用許多鎮火的裝飾。
台灣廟寺的垂脊最常用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來裝飾


正殿背面屋頂
正殿背面,以鳥獸為主題
正殿背面裝飾細部圖

前殿(拜殿)正面屋頂

此處是站在保安宮大門所看到的屋頂,相當於對本宮的第一個印象,因此內容也不馬虎。
前殿(拜殿)正面,雙龍搶珠,而且雙龍使用坐龍的型態。
由於使用特別燒製的磁片作為素材,使得這組龍珠的造型與顏色非常別緻,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組剪黏作品。
坐龍及脊樑上的細部圖
捲草造型,讓屋脊線條彎曲變化而不會呆板。


前殿(拜殿)背面屋頂
這個角度是我們從保安宮正殿主神所望出去的屋頂,當我們在主殿拜亭上拜天公時,正好是望向此處,因此這裡的風景也特別吸引人。
前殿(拜殿)背面。這個角度也是從保安宮正殿主神所望出去的屋頂。
當我們在主殿拜亭上拜天公時這處的風景也特別吸引人。
由於龍珠位於水波之上,這裡以大量水族動物來裝飾。
坐龍的另一側,同樣有豐富的剪黏。




參考資料:

關連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